![]() |
「唸歌」是農業社會台灣人民的主要娛樂,源自於民間傳唱的「歌仔」,以「歌仔」唱唸著民間故事,就成為「唸歌」;而將唸歌寫成冊,便稱作「歌仔冊(簿)」;將歌仔曲調吸收入戲,是為「歌仔戲」。
「歌仔」在明末清初傳至台灣後,民間即流傳著從民歌發展成的「敘事歌」與「勸世歌」,曲調亦多採自台灣本地民間歌謠與閩南漳泉,最後成為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台灣唸歌。早期唸歌除了是民眾的娛樂,也是民間藝人走江湖的技藝. 現在,「唸歌」成為台灣的說唱藝術,常見一至二人進行表演,有時候亦可多人一起。表演時會使用月琴、大廣弦、鑼鼓等樂器伴奏。而唸歌使用的曲調有上百首,包含民間小調、南管、北管等,唸歌歌手會根據故事內容、現場氣氛,挑選合適的曲調搭配,如開場時,會先以難度較高的曲調來表現唱功,以吸引觀眾。 2002年,走過抗癌的辛苦歲月之後,洪瑞珍結合了一群本土音樂愛好者,成立「洪瑞珍唸歌團」。 她希望藉著這個組織,長期發掘台灣本土國寶級的說唱藝人,並致力培養新一代說唱藝術人才,讓台灣傳統的說唱藝術得以薪傳。 談到傳薪的願景,洪瑞珍認為,以前楊秀卿老師教她的時候,是從最難的「七字仔」調開始教起。 洪瑞珍,嘉義新港人1950年12月20日-2008年8月3日,文化大學音樂系聲樂組畢業,學習西洋歌劇,藝術歌曲,西洋樂理,但卻迷上土生土長的歌仔調及台灣民謠,但唱起來卻四不像,1983年起,在文化大學音樂學系學長王振義介紹下,師從楊秀卿、楊再興夫婦學台灣歌仔說唱音樂藝術,成為楊秀卿、楊再興2位音樂家的第2個學生。 除了參與演出外,對台灣民謠作曲也很有興趣,現擔任各地社區大學講師,並幫助楊老師製作“台灣唸歌“得了2006年第十七屆金曲獎傳統音樂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1990年代,參加許再添擔任指導教師的歌仔戲文場(旋律部)班,以學員身份在教師許再添指導下進1步學習台灣月琴演奏和伴奏藝術。2001年起罹癌,仍在音樂工作的崗位上。她在許多教育機構開班傳授月琴彈唱藝術,培養多位學生,著有《月琴彈唱》(音樂教本)等書,製作《台灣唸歌》等多部音樂專輯。2006年得到行政院新聞局第17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譜曲作品有《心悶》、《鹹酸甜》、《故鄉的田園》、《行咱的路》、《菅芒花》、《娘佮嫺》、《牽手》、《阮的故鄉》等。2008年8月3日病情惡化去世。 本片是她的個人演唱台灣民謠即一些創作曲集,充分土汁土味的台灣風格的歌謠,流暢而抒情,極富台灣精神的純樸神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