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8世紀末期以來,歐洲文化有了重大的轉變。法國大革命和盧梭的思想,造成了文藝史上的浪漫主義勃與。德國以歌德、席勒為首,持續到偉大的詩人海涅,將美學的視野轉向。貝多芬、舒曼、布拉姆斯等作曲家皆以詩人作品入詞,同樣地也影響了庶民的生活觀。
菲德列赫•席雪 Friedrich Silcher(1789∼1860)德國作曲家,主要以他的歌曲(歌曲)和重要的Volkslied收藏家而聞名。原本是一名學校教師,但在遇到Carl Maria von Weber韋伯後,他在路德維希堡的神學院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中。他由康拉丁•克魯策和約翰•內波穆克•胡梅爾教授作曲和鋼琴。1817 年,他被任命為蒂賓根大學的音樂總監。他被認為是合唱團演唱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他改編了許多德國民歌和國際民歌,這些歌曲一直是德國許多合唱團的標準曲目,成為德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829 年,Silcher 在蒂賓根創立了“Akademische Liedertafel”,並一直指揮它直到他去世。他收集了流傳的民謠曲調,擷取詩作加以編曲,藉此可讓後代欣賞當時民謠的形式和醇美的風味。德國場森多男聲合唱團的美妙合聲,讓聆者神遊在巴伐利亞的錄野鄉間,忘情於高地春光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