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舒伯特的作品,不論是交響曲裡溫暖甜的特質,還是鋼琴曲中典雅脫俗的出塵氣息,在19世紀初期受到極度的喜愛。許多作曲家,甚至舒伯特本人,也一再地將原為室內樂小品的曲子,擴大為管弦樂編曲。本輯收錄的曲目,
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Berio(1925∼2003)貝里奧,義大利作曲家。曾與馬代爾納共建電子音樂實驗室。後來應米約之邀赴美國加州任教。返歐後在巴黎等地從事音樂研究。2003年在羅馬去世。 貝里奧是20世紀下半葉很重要的一位先鋒派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結合了序列主義、電子音樂、機遇音樂、以及「拼貼」手法,作品中常有摘用前人名作的例子。模擬第十號交響曲的作品, 姚阿幸Joachim Joseph 1831年6月28日-1907年8月15日),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德國小提琴學派在19世紀後半期的領袖人物。姚阿幸出生於現屬於奧地利的Kittsee小城,父母是匈牙利猶太人,1833年隨全家移居佩斯,幼年時即跟從Stanislaus Serwaczynski(其後成為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的老師)學習小提琴。1839年赴維也納學習音樂。不久,隨堂姐芳妮•維根斯坦(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祖母)移居萊比錫,在孟德爾頌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演奏。1844年,在倫敦非常成功地演出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從此成名。孟德爾頌逝世後,姚阿幸留在萊比錫跟隨德國小提琴學派大師費迪南德•大衛繼續其演奏生涯。1848年,李斯特定居魏瑪,發願要將其建成德國音樂的「雅典」。姚阿幸立即脫離保守氣氛濃厚的萊比錫,投奔李斯特。很快,李斯特就召集了一批革新氣息濃厚的年輕音樂家。1852年,姚阿幸又脫離李斯特,移居漢諾瓦,同羅伯特•舒曼、克拉拉•舒曼和布拉姆斯等人建立了友誼。1863年成婚。1865年,辭去在漢諾瓦王室中的供職,以抗議王室對一位猶太樂師的種族歧視。1866年,姚阿幸移居柏林,創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姚阿幸弦樂四重奏樂團」。1884年同妻子離婚,原因是他懷疑妻子與布拉姆斯的出版商有染,這導致他與布拉姆斯反目。1869年,姚阿幸於柏林為當時的普魯士王朝建立柏林皇家音樂院(為柏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前身),伴隨著孟德爾頌門徒以及布拉姆斯好友的名號,成就他成為最有名、地位也最崇高的演奏家,此後的四十年為他所建立的音樂學院努力。1907年,姚阿幸在柏林去世。 本片姚阿幸改編自四手聯彈的鋼琴曲 "Grand Duo"的一首交響曲。貝里歐依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手稿,試圖完成舒伯特的未竟之言,箇中樂趣值得細品。小提琴宗師姚阿幸的改編曲,則似浪漫樂派的一闕交響名作,情感豐富而動人,亦顯示出姚阿幸出眾的作曲才能,亳不遜於孟德爾頌,舒曼等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