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瑪姬•泰特(1888年4月17日至1976年5月26日)是一位英語歌劇女高音 ,也是法國藝術歌曲的翻譯家。
出生於英格蘭的伍爾弗漢普頓(Wolverhampton) ,是雅各布•詹姆斯•泰特(Jacob James Tate)的十個孩子之一,雅各布•詹姆斯•泰特是一位成功的葡萄酒和烈酒商人,也是公共場所和後來的住所的所有人。她的父母熱衷於業餘音樂家和歌劇愛好者。 她是作曲家詹姆斯•泰特的姐姐。她的家人於1898年移居倫敦,在那裡,泰特就讀於斯諾希爾的聖約瑟夫修道院學校,後來在皇家音樂學院就讀 。 她去巴黎,成為著名的男高音吉恩德雷斯克的學生 。她於1906年在巴黎首次公開露面,當她演唱了由雷納爾多•哈恩 ( Reynaldo Hahn)指揮的“費加羅的婚姻”和“唐喬瓦尼的齊麗娜”中的凱魯比諾 。她的職業生涯首次亮相是1907年2月1日在蒙特卡洛的歌劇院 ,在那裡她與Paderewski一起在中演出了接下來的一周,她再次在蒙特卡洛的歌劇院演唱了Zerlina。 她與德彪西本人一起學習,而且她是有史以來唯一由德彪西陪伴並在公共樂隊演奏鋼琴的歌手(見Beau Soir )。移居美國,並於1911–1914年在芝加哥大劇院公司和1914–17年在波士頓劇院公司演出 ,在費城和其他地方演唱,但不在紐約演唱,她於1921年第二次結婚,嫁給了加拿大百萬富翁沃爾特•舍溫•科廷漢姆(Walter Sherwin Cottingham),並進入半退休年齡,直到1930年,她以梅麗珊德(Mélisande)的身份演出,並在普契尼(Puccini)的 《 蝴蝶 夫人 》( Madama Butterfly)中飾演角色。 在1936年,她在Alfred Cortot的陪伴下錄製的Debussy歌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而唱片在她重新成名之後仍然是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她在英國和美國被譽為當時法國藝術歌曲的主要翻譯者。她的最後一場演唱會是1956年4月22日在皇家音樂廳舉行的 ,當時年僅68歲。她於1976年在倫敦去世,享年88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