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孟根堡(Joseph Willem Mengelberg,1871年3月28日-1951年3月21日),荷蘭指揮家,以與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長期合作為人所知。他與該團合演的貝多芬、勃拉姆斯、馬勒和施特勞斯等作品詮釋皆受關注。生於荷蘭烏得勒支,父母是德國人,他是家中十五個孩子中第四個。他的父親弗里德里希•威廉•門格爾貝格(英語:Friedrich Wilhelm Mengelberg)是著名的德裔荷蘭雕塑家。門格爾貝格先後從作曲家和指揮家理察•霍爾(英語:Richard Hol)、作曲家安東•阿弗坎普(英語:Anton Averkamp,1861-1934)和小提琴家亨利•威廉•彼得里(1856-1914)學習,之後轉往科隆音樂學院(現科隆音樂與舞蹈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他在科隆時期的主要老師則是弗朗茨•維爾納(德語:Franz Wüllner (Komponist))、伊西多爾•賽斯(英語:Isidor Seiss)和阿道夫•延森(英語:Adolf Jensen)。
20歲的門格爾貝格獲選成為瑞士琉森市的音樂總監[1],負責指揮一個管弦樂團和一個合唱團,同時指導一所音樂學校,教授鋼琴課,並且繼續作曲。1895年,門格爾貝格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首席指揮,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直到1945年為止。在阿姆斯特丹任職期間,門格爾貝格首演了許多傑作。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的「馬勒傳統」亦是由門格爾貝格創立,他在1902年認識了古斯塔夫•馬勒,與他成為朋友,並於1903年邀請馬勒在阿姆斯特丹指揮他的第三交響曲。之後馬勒經常訪問荷蘭,向荷蘭觀眾介紹他的作品,也包括他的第一、第五、第七交響曲,以及《悲嘆之歌(英語:Das klagende Lied)》和《亡兒之歌》[b]。馬勒曾對他的作品進行了編輯,使其更適合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的音響效果,這也許是這個音樂廳及其樂團以馬勒傳統而聞名的原因之一。1920年,門格爾貝格設立了「馬勒音樂節」,用九場音樂會上演奏了作曲家的所有作品[ 他最有特色的演出是以極強的表現力和自由的節奏為標誌,也許在他錄製的馬勒第四交響曲中最為突出,但上述特點在《馬太受難曲》和其他演出中也肯定存在。這些特質,只有少數幾個錄音時代的其他指揮家,如威廉•富特文格勒和倫納德•伯恩斯坦才有(也許程度會更低),這使得他的許多作品在古典音樂聽眾中異常的有爭議;主流聽眾認為不可聽的錄音會被其他人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錄音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