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n Saga, tone poem for orchestra, Op. 9 2.Pohjola's Daughter (Pohjolan tytär),
3.Work(s): Impromptu 4.Rakastava (The Lover), suite for string
5.Andante Festivo, for string orchestra
6.Robert Kajanus (1856-1933) Aino, tone poem for orchestra |
西伯流士Jean Sibelius,芬蘭作曲家,1865-1957,他是位軍醫的兒子,從孩提時期就展現對音樂的喜好,九歲開始習鋼琴,也學習小提琴,他的小提琴技巧學得非常好,足以業餘演出,20歲進入大學讀法律,可是念一年就放棄,因為太喜愛音樂了,再學習小提琴,24歲他的弦樂四重奏成功演出,大受歡迎,政府再送他到維也納接受音樂教育,師事福克斯和高登馬克,回芬蘭後開始創作芬蘭國民樂派音樂以民謠為本融合古典音樂的音樂,他的音樂都能振奮芬蘭人的心,使芬蘭古典音樂蓬勃發展的功勞很大。
"薩加En saga”(芬蘭語:Satu;有時被翻譯成英語,有不同的形式,如童話故事、傳奇故事或傳奇),作品9. 是芬蘭作曲家讓·西貝流士於 1891 年至 1892 年間創作的一首單樂章管弦樂詩。這首作品最初很可能是為長笛、單簧管和弦樂合奏而創作的七重奏或八重奏,後來演變成一首管弦樂詩,於1893 年2 月16 日在赫爾辛基首演,由西貝流士指揮赫爾辛基管弦樂協會。也成為他全部作品中修改最多的作品之一。 11 月 2 日羅伯特·卡亞努斯 (Robert Kajanus) 在赫爾辛基首演修訂版後兩週舉行的柏林音樂會最終為西貝柳斯帶來了他渴望已久的德國突破。En saga 沒有程序或文學來源。儘管如此,音樂的冒險性和喚起性的特徵鼓勵許多聽眾提供自己的解釋,其中包括幻想風景(例如芬蘭畫家阿克塞利·加倫-卡萊拉的作品)、狩獵探險、吟遊詩人的故事、和芬蘭人的本質。西貝流士通常拒絕透露節目內容,儘管在20 世紀30 年代,他承認,如果一定要找到靈感,那麼音調詩的本質並非來自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而是來自冰島的《埃達斯》。評論家普遍稱讚《En saga》是一部「具有驚人力量和原創性」的傑作,在風格上展現了西貝柳斯「音樂原始主義的個人品牌」。此外,音詩的修訂版通常被描述為相對於其前身的年輕原始而言具有卓越的工藝。原始版本的第一張(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錄音由 Osmo Vänskä 和拉赫蒂交響樂團於 1995 年錄製。作品最終版本的典型表演持續約 18 分鐘,比前作少了約 4 分鐘。 本片是他個人最喜愛的曲子,也是世人大都喜愛的名曲,本片最難能可貴的是第七段,將他本人早期於1939年於電台中指揮芬蘭電台交響樂團的實況錄音收錄於片中,大師的風彩在本片中重生,依然是北歐的國民主義的旋律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