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紀中時,通常在四重奏中演出,之後慢慢有些作曲家特別為中提琴寫了一些中提琴 Viola 屬於擦弦樂器的一種,比小提琴略大一些,聲音比小提琴低五度,獨奏曲和協奏奏曲,才使人們注意。本片收錄有姚阿幸的希伯來旋律.還有Kiel. Herzogenberg. Andriesson. Reuss.等多位的浪漫中提琴曲.
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年6月28日-1907年8月15日 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德國小提琴學派在19世紀後半期的領袖人物。姚阿幸出生於現屬於奧地利的Kittsee小城,父母是匈牙利猶太人,1833年隨全家移居佩斯,幼年時即跟從Stanislaus Serwaczynski(其後成為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的老師)學習小提琴。1839年赴維也納學習音樂。不久,隨堂姐芳妮•維根斯坦(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的祖母)移居萊比錫,在孟德爾頌的指導下學習小提琴演奏。1844年,在倫敦非常成功地演出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從此成名。孟德爾頌逝世後,姚阿幸留在萊比錫跟隨德國小提琴學派大師費迪南德•大衛繼續其演奏生涯。1848年,李斯特定居魏瑪,發願要將其建成德國音樂的「雅典」。姚阿幸立即脫離保守氣氛濃厚的萊比錫,投奔李斯特。很快,李斯特就召集了一批革新氣息濃厚的年輕音樂家。 1852年,姚阿幸又脫離李斯特,移居漢諾瓦,同羅伯特•舒曼、克拉拉•舒曼和布拉姆斯等人建立了友誼。1863年成婚。1865年,辭去在漢諾瓦王室中的供職,以抗議王室對一位猶太樂師的種族歧視。 1866年,姚阿幸移居柏林,創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姚阿幸弦樂四重奏樂團」。1884年同妻子離婚,原因是他懷疑妻子與布拉姆斯的出版商有染,這導致他與布拉姆斯反目。 1869年,姚阿幸於柏林為當時的普魯士王朝建立柏林皇家音樂院(為柏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前身),伴隨著孟德爾頌門徒以及布拉姆斯好友的名號,成就他成為最有名、地位也最崇高的演奏家,此後的四十年為他所建立的音樂學院努力。1907年,姚阿幸在柏林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