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威爾第 Verdi,1813年-1901年,義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爾馬附近的勒朗科勒(Le Roncole),逝世於米蘭。 威爾第和理察•華格納一起被認為是19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歌劇創作者。
威爾第從1824年開始學習音樂,他為焦阿基諾•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寫了序曲。然後他去米蘭,但那裡的音樂學院拒絕接受他,他並不灰心,繼續自學。 他的處女作是《奧貝爾托》(Oberto),此後他又寫了《一日國王》(Un Giorno di Regno),這是他第一部喜劇,但不成功。1842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不朽之作《納布科》。 後他的佳作屢出不疊。1872年他的另一部巨著《阿依達》問世。對於這部歌劇的創作目的,坊間有不少傳言。實際上這歌劇並不是為開羅總督歌劇院的開幕式,也不是為蘇伊士運河開航而作的。 威爾第晚年主要修改他早年的作品。威爾第支持義大利當時的獨立運動,他的一些作品中有暗示這個運動的情節。直到今天還有人建議將他為《納布科》所作的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Va' pensiero, sull'ali dorate)作為義大利的國歌。 Mexico Symphony Orchestra 演出. 威爾第一生26的歌劇是藝術與商業結合的典範·能令那些鄙視市場者汗顏。較之羅西尼,他更珍惜自 己的天賦,古稀之年尚寫作不輟,也較少自我剽竊的情事,表現在歌劇序曲上的是千變萬化的手法,不 再侷限於傳統義大利式序曲,本片中只有“路薏莎·米勒”較為接近,“命運之力”、“西西里晚禱”、“假面舞會”則已與法國口味合流,將劇中各著名旋律湊成集錦,以收前情題要之效。這卻不免令整個序曲顯得支離破碎,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像 “茶花女”、“阿伊達”“弄臣”般,寫個短短的序曲,像個時光隧道引領我們到劇中人身邊,跟著他們一同歡笑,一同傷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