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EMI DHR78334 沙弗蘭巴赫無伴奏大提琴全集 Shafran Bach 6 Suite Cello Solo BWV1007 BWV1008 BWV1009 BWV1010 BWV1011 BWV1012 (2CD)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全集
1969-74年的珍貴名曲
沙弗蘭 Daniel Shafran的大提琴歌唱方式是獨一無二的,深沉、充滿質感、到了高音區卻又散射著光明與活力,為大提琴藝術世界貢獻了獨特的美學觀念。在布拉格國際大提琴大賽和羅斯托波維奇同時名列第一名, 在1974年羅氏出走外國,他在蘇聯無法出境,逐而成為蘇聯的第一把大提琴大師。他的手法與羅氏的豪壯拉風有些不同,他以醇美的敘述性和精緻美為特點。
蘇聯大提琴家 沙弗蘭 Daniel Shafran, 1923年—1997年, 是蘇聯及俄羅斯地位僅次於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國際水準的大提琴大師,他和羅斯特羅波維奇構成了蘇俄大提琴藝術的當代巔峰。然而,俄羅斯之外的音樂世界知道這個人的音樂愛好者不多,媒體對他也很少關注。
沙弗蘭 出生於1923年的聖彼得堡,父親是列寧格勒愛樂樂團首席大提琴家,母親是鋼琴家。從小就接受父親的大提琴音樂教育,夏弗朗6歲開始學琴,後跟隨施特利默深造。在他年僅14歲的時候,就奪得了全蘇大提琴大賽的第一名。作為比賽獎品,他得到了一把制於1630年的阿瑪蒂大提琴,這把琴比普通的大提琴略小些,卻陪伴了他一生所有的音樂歷程。雖然琴略小,可沙弗蘭的發音相當輝煌有力,每個樂句都是典型的俄羅斯式的歌唱。蘇聯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二大提琴協奏曲》就是題獻給他的。除此以外,他曾與蕭士塔高維奇一起演奏過蕭士塔高維奇《大提琴奏鳴曲》,轟動一時。他在十四歲就得到全蘇聯大提琴大賽的冠軍,後進入列寧格勒音樂院習音樂,1950年畢業隨即參加布拉格國際大提琴大賽和羅斯托波維奇同時名列第一名,從此一帆風順在蘇聯,沙弗蘭的大提琴演奏深受俄羅斯著名芭蕾舞演員烏蘭諾娃的影響,講究意境的雕飾與連貫。沙弗蘭的大提琴歌唱方式是獨一無二的,深沉、充滿質感、到了高音區卻又散射著光明與活力,為大提琴藝術世界貢獻了獨特的美學觀念。各地演出在1974年羅氏出走外國,他在蘇聯無法出境,逐而成為蘇聯的第一把大提琴大師。他的手法與羅氏的豪壯拉風有些不同,他以醇美的敘述性和精緻美為特點。
沙弗蘭演奏音樂的方式充滿詩意且真誠。他的顫音、措辭和精湛技藝都為他獨特的激情表演增添了色彩。他的風格特點是其獨特的豐富音色(在巴洛克樂器中並不常見)、無限的音樂自由以及無可挑剔的技術水平。
沙弗蘭認為自己是列寧格勒(而非莫斯科)傳統的產物,這種傳統「非常重視技術問題,但更注重詮釋,揭示作品的風格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藝術傾向」。結構化、有紀律的練習是他演奏的基礎。他指出:「少數弦樂演奏者無需經常練習就能演奏,但我承認我不是其中之一。」每天,她都會以一首大約 15 分鐘的慢節奏的坎蒂萊納曲開始,以「刷新反應」來感受音調的美。他從父親那裡學會了以兩倍於書面速度的速度演奏一首曲子,以確保能夠應對所有的技術挑戰。「我必須堅持不懈地工作。如果有一天我感覺自己對樂器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會立即開始練習來彌補。對於左手…我會用所有手指在指板上進行大幅度的跳躍,力求音準的準確和聲音的純淨。」為了提高音調控制能力,他會選擇一首音樂弦的曲調,例如《瑪尼諾夫的《神諾夫人》,並用高音 C. 儘管沙弗蘭擁有高超的技術,但他將技術視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儘管他遵循了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建議“在每天的十二首曲子中加入一首炫技作品:觀眾會喜歡它們作為獎勵”,並且他強烈建議練習“那些渴望達到大提琴技術高峰的人的古老華麗作品”,但他自己認為他的音樂首先應該是真誠的,他的目標是專注於具有深度的“主要音樂”,以實現偉大的表達。「我確實厭惡並迴避那些明顯低劣或『廉價』的音樂。當我遇到一部不能立即激起我熱情的作品時,我總是試圖發現其中可能隱藏著的一些東西。如果作品似乎缺乏深度或表現力,我會努力用自己的熱情和想像力來彌補,並根據音樂的總體特徵來尋找作品的戲劇性亮點」。
沙弗蘭對自己和搭檔的要求極其嚴格:“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我都不能允許我的搭檔的演奏破壞我的意圖”,但他並不教條:“只要聽起來很美,只要藝術上合理,一切都是允許的”。
他認為指法不應該僵化或教條,而必須服從於作品內容和表現力的發揮。他指出,演奏者可以選擇多種指法組合,並表示「選擇必須適合我們個人的手部結構、伸展性、手指長度、靈活性等,也必須考慮到樂器」。他經常採用他所謂的「革命性」指法,這僅僅是因為「每根手指都經過良好訓練並且聽話」。
他開發了許多不同尋常的技術特性。他在大提琴的整個音域內大量使用拇指和無名指,他的大手與他經常演奏的小型阿瑪蒂大提琴相結合,使他能夠進行非常大的伸展,並在拇指和無名指之間以及第一和第四指之間演奏八度音階。他的顫音範圍異常寬廣,從細膩的小提琴般的顫音到獨特寬廣、脈動的歌劇式顫音。他演奏出了非常輕柔的斷奏和跳奏,他使用琴弓尖端的次數遠遠超過大多數大提琴家,而且他喜歡將琴弓的毛髮隨意地垂下來,從而發出美妙而清脆的聲音。 他的運弓很像小提琴手,非常輕盈,毫不費力,但同時又非常有力。
在表演上,他的風格很有個性。他穿著音樂會的全套服裝進行排練,坐在一把異常高的椅子的前面,椅子位於一個升高的小平台上,他閉著眼睛演奏。[ 3 ]他為音樂會所做的準備儀式包括清晨練習、吃飯、放鬆和心理準備。
大提琴家史蒂文·伊瑟利斯總結道:「作為一名大提琴家和音樂家,沙弗蘭獨樹一幟。在那個音樂風格因各種媒介而趨於融合的時代,沙弗蘭的聲音卻始終獨樹一幟。他的顫音、他的樂句、他的節奏,都渾然一體;他精湛的技藝傳達出一種獨特的音樂個性,保留了一位偉大俄羅斯民謠歌手的激情、樸素和詩意。
鋼琴家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曾說:「與大提琴家沙夫蘭的短暫合作並沒能給我帶來多少樂趣。他是一位偉大的大提琴家,音色獨特,但每當他演奏時,你總覺得他只想著演奏出一個引人入勝的高音,好讓自己能夠把握住,發出悅耳的聲音。他還容易緊張 。
對於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來說,沙弗蘭一生演奏同一種樂器,這很不尋常。他與自己14歲時贏得的 安東尼奧·阿瑪蒂大提琴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一直用它演奏。據說這把大提琴是 1630 年的。安東尼奧·阿瑪蒂(安德烈·阿瑪蒂的兒子,阿瑪蒂兄弟中的長兄)的具體出生日期並不確定,有多種說法,分別是 1540 年至 1607 年和 1555 年至 1640 年。 Cozio 等來源報告稱,安東尼奧·阿瑪蒂的整個工作生涯是 1588 年至 1628 年。儘管它比全尺寸的樂器要小一些,但據大家所說,它是一件宏偉的樂器。有人質疑「任何阿瑪蒂樂器,無論多麼精美,是否足以讓一位處於職業生涯巔峰的大提琴獨奏家擁有足夠的力量。那個時期的巴洛克樂器通常不會擁有後來大師的那種力量。」不過,沙弗蘭的錄音並沒有暗示阿瑪蒂琴有任何威力不足的情況。另一方面,任何存世至今的阿瑪蒂琴都已重建琴頸,以便安裝更高的琴橋,這些改動將使樂器比最初的巴洛克風格配置具有更大的承載力,以及更明亮、更具穿透力的聲音。使用高張力的金屬弦也會使聲音更加明亮。
沙弗蘭有時以其非常獨特的指法而聞名,他否認這些指法只適合他的手和這種尺寸的大提琴:「任何手指伸展正常的大提琴手都可以在標準尺寸的大提琴上使用我的指法,但對於手指伸展較小的大提琴手來說,這當然會更難。」
丹尼爾·沙夫蘭於1997年2月7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74歲。 1997年9月,他的遺孀斯維特蘭娜·沙夫蘭將這把阿瑪蒂大提琴捐贈給了格林卡博物館。
本公司從Doremit唱片公司 引進 沙弗蘭 Shafran共四張拉奏的不朽珍貴的大提琴曲。
沙弗蘭巴赫無伴奏大提琴全集 Shafran Bach 6 Suite Cello Solo BWV1007 BWV1008 BWV1009 BWV1010 BWV1011 BWV1012 巴赫 六首 大提琴無伴奏曲 BACH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加入最愛
已銷售: 0 件
此商品 「 最高 」可以折抵紅利
0
點
(約等於 NT$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