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寶級作曲家-郭芝苑先生
在台灣一百年音樂史裡的第一代作曲家中,不管是來自中國或是臺灣本土,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比較完整的,並且具現代性的曲家,第一位是江文也先生,第二位就是郭芝苑先生了。 郭芝苑出生於日治時代(1921年),一生走過幾個不同統治體時期的台灣,深刻感受到臺灣人的悲哀,可說是真真正正的戰爭受害者。成長學習的時期因為戰爭的因素無法有完整的學習,也没有豐富的新資訊來源;而戰後的臺灣,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是文化的沙漠,無樂之邦。況且因為不適應中國的習慣與作風而没有在大學音樂系任教,在整個大環境的劇烈改變下,這位萌芽於日治時代,活躍於戰後初期的臺灣作曲家逐漸遠離音樂舞臺,真正變成郭芝苑自稱的「失聲的一代」!導致一般民間頂多只知道 郭芝苑是《心內事無人知》、《紅薔薇》和《楓橋夜泊》的作曲者!直到90年代隨著政治上的解嚴所帶來文化上的復興,這位堅持一生的音樂創作者才得到遲來的掌聲。陳郁秀說他:「記錄了由小市民至知識份子,由廟口至音樂殿堂的所有心聲」,去年(2001年)12月5日郭芝苑滿八十歲的生日當天獲頒靜宜大學的榮譽博士,而苗栗縣苑裡鎮也認同他是苑裡鎮出身的第一代作曲家,因此日前發起一項運動希望將他家門前的「為公路」改名為「芝苑路」以做為紀念。 郭芝苑是從歌劇、管絃樂、室内樂、鋼琴曲、歌曲等作品都包括,而且作品的質和量都有一定水準,並具有現代性的專業作曲家;曾獲不少獎項,除了今年得到金曲獎的終身特別貢獻獎外,交響組曲《天人師:釋迦傳上、下集》得到第19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器樂)、《小協奏曲:為鋼琴與絃樂隊》則得到1987年金鼎獎作曲獎,20紀華人經典作品和第16屆吳三連藝術奬音樂類;還有,他的鋼琴獨奏曲與歌曲等也曾多次獲獎詳見《郭芝苑一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陳郁秀著,時報出版)。戰後初期,郭芝苑為因當時音樂界的情況而寫浪漫民族主義風格的作品,后來就寫現代技法的民族風格作品,例如管絃樂《三首交響練習曲》、鋼琴獨奏曲《六首鋼琴小品》、或藝術歌曲《五月》、《音樂》等都脱離古典浪漫的機能和聲,而採用印象派以後的現代技法。尤其他是在臺灣第一位完成正歌劇《許仙與白娘娘》1984年10月8日完成)、第一位發表他的管絃樂曲(交響變奏曲《臺灣土風為主題》,1955年7月由省交演出;1956年一月於臺北市中山堂「臺北市與美國印第安那州波里斯市交換演奏會」演出)、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1973年作曲;1974年10月省交定期演奏會於臺中中興堂演出,指揮李泰祥、鋼琴獨奏簡若芬)的作曲家,這在臺灣音樂史上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郭芝苑可以說是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在臺灣開始接觸西洋音樂之初,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 《200217/21寫於靜宜大學》 |